诸葛亮对魏延的器重程度,简直可以用视如己出来形容。这段被后世误解的君臣关系,值得我们重新审视。
关于诸葛亮与魏延不和的传言,最早源自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。书中虚构的魏延有反骨一说,竟意外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审美观。为了消除所谓的反骨,民间甚至流行起给婴儿睡平头的习俗,这足以证明《三国演义》的影响力之大。
让我们回到正题,看看诸葛亮与魏延的真实关系。当年刘备攻占汉中后,出人意料地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。这个决定让众人大跌眼镜,据说张飞得知后躲在军营里痛哭流涕,懊恼自己当年丢失徐州的过失。刘备称帝后,又晋升魏延为镇北将军,这个职位仅次于四征将军,可见魏延的仕途前景一片光明。
刘禅继位后,在诸葛亮的建议下,魏延获封都亭侯。试想,若没有诸葛亮的首肯,魏延怎能获此殊荣?这分明是诸葛亮在向魏延示好。北伐期间,诸葛亮更是将魏延提拔为丞相司马兼凉州刺史,前者表示将魏延视为心腹,后者则暗示其建功立业的机会。在魏延大败魏将郭淮后,诸葛亮立即将其晋升为前军师、征西大将军,并赐予假节之权,最终封为南郑侯。要知道,在整个蜀汉43年历史中,获封县侯者仅有九人。
诸葛亮对魏延的关照不仅体现在官职晋升上。当都乡侯刘琰与魏延发生争执时,诸葛亮毫不犹豫地站在魏延一边,迫使地位更高的刘琰不得不写检讨书道歉。即便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屡次冲突,甚至多次拔刀相向,诸葛亮也始终采取调和态度。这种和稀泥的做法虽然让杨仪心怀不满,但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魏延的包容。
展开剩余34%关于二人不和的误解,主要源于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之争。魏延提议率精兵奇袭长安,但诸葛亮考虑到这个计策风险太大——不仅可能损失精锐部队,更可能让魏延身陷险境。这恰恰说明诸葛亮对魏延的重视,而非轻视。正如史书所载,魏延常抱怨诸葛亮过于谨慎,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。
魏延最终的悲剧,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杨仪的报复。诸葛亮去世后,失去靠山的魏延在情绪失控下烧毁栈道,被诬陷谋反而遭杀害。但这段恩怨不应让诸葛亮背锅。从《三国志》记载来看,魏延虽勇猛过人,但性格高傲暴躁,若非诸葛亮一直庇护,恐怕早就遭遇不测。
这段被误解千年的君臣关系告诉我们:历史真相往往比演义小说更耐人寻味。要了解真实的三国历史,建议阅读陈寿的《三国志》,特别是带有裴松之注解的版本。
发布于:天津市